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大手笔!巨头一次性收购14家医院

来源: 器械之家 2021年12月27日 14:56

爱尔眼科又要收购医院了!12月17日晚间,爱尔眼科发布公告,公司拟收购义乌爱尔、沅江爱尔等14家医院部分股权,交易价格合计5.01亿元。注意到,今年以来,爱尔眼科加大并购力度,上半年收购5家眼科医院部分股权,8月、10月持续并购,加上本次并购,共计约29家眼科医院部分股权揽入麾下。

爱尔眼科表示,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为抓住医疗行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同时,基于14家标的医院的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势,公司本次收购有利于尽快完善区域市场布局,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深化在全国各地的“分级连锁”体系。


01


深化“分级连锁”体系,买买买继续


爱尔眼科成立于2003年,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眼科连锁医疗集团,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上市时,爱尔眼科共有21家分、子公司,其中眼科医院19家。


成立伊始,爱尔眼科就确立了“三级连锁”的商业发展模式,也就是将旗下医院按照具备的医疗实力与所处地域分为多个层级连锁模式。一级连锁医院作为体系中心,辐射二级对其进行技术指导与学术支持,省会城市的连锁医院作为二级辐射三级处于地级市的医院,侧重常见眼病的诊疗服务。


自上市以来,为实现“分级连锁”的战略布局、抢占市场先机、提升综合竞争力,公司开始围绕眼科医疗的主营业务进行频繁扩张。对内,爱尔眼科通过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进行网点建设;对外,通过并购重组与产业基金并购的方式进行积极扩张,加速在全国各地、县布点眼科医院,抢占市场份额。


如果没有持续进行规模扩张,仅凭原有医院的增速,显然难以支撑爱尔眼科的业绩增长。从2014年开始,爱尔眼科出资9800 万元,发起成立了湖南爱尔中钰眼科医疗产业并购投资基金,至今已投资12家产业基金,2020年6月底的投资规模累计达到16.1亿元以上。 


此后,爱尔眼科的扩张步伐愈发加快,特别是2017年以来,收购、新建的医院网点,累计达到138家,加上子公司新建的门诊部,合计数量超过160家,年均新增40家以上。这些新增的医院,除了新建部分,剩余都是收购而来。去年,爱尔眼科通过定增一口气就收购了30家医院,进一步完善了全国网络战略布局。


回溯公告,下半年以来,公司加快了优化存量,激发增量的收购步伐,分别于8月、10月将日照爱尔、威海爱尔等共计10家医院部分股权揽入麾下。本次5.01亿元收购义乌爱尔、沅江爱尔等14家医院部分股权,有利于尽快完善区域市场布局,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深化在全国各地的“分级连锁”体系。


截至2020年11月底,爱尔体系下共有665家医院(国内558家,欧美、东南亚等海外107家)。其中,上市公司体内已有226家眼科医院,并购基金旗下尚未注入上市公司的眼科医院还有332家。2020年,中国内地年门诊量超1,000万人次,手术量超100万台,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全球近30亿人口,吸引了全国眼科10%眼科的医生,而且比例还在升高。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爱尔眼科的业绩增长随之高歌猛进。自上市以来,爱尔眼科的营收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从不足5亿元的营收规模到跨过百亿营收门槛,爱尔眼科仅仅用了12年,比恒瑞医药速度还要快。根据爱尔眼科2020年报,目前爱尔眼科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9.21亿元,同比增长19.24%;实现净利润18.77亿元,同比增长25.01%。 


02


疯狂扩张背后,眼科赛道增长会持续吗?


随着近两年一家又一家眼科机构递交招股书,原本颇为沉寂的行业肉眼可见的迎来了一波“上市潮”,不仅朝聚眼科、华厦眼科和普瑞眼科等先后过会,恒瑞医药、华熙生物等市场热门标的也都瞄上了眼科赛道,动作频频。CVSource投中数据上半年显示,眼科赛道当前的总募资额已经达到近十年最高值,超过65亿元。


资本对于眼科赛道的看好,离不开行业“带头大哥”爱尔眼科的造富效应。从2014年开始,爱尔眼科已经连续6年保持了30%以上的净利润增速,即使是在疫情突发的2020年,其净利润增速也在25%以上,11年内公司市值从60亿左右一路飙升至当前的3000亿上下。


随着收购步伐的加快,爱尔眼科的商誉值也在不断叠加,截至2020年末,爱尔眼科的商誉值在总营收中占比达32.56%;而截至2021年三季报,其商誉值在总营收中占比达35.58%。稍有变故,商誉就有可能致使公司业绩由盈转亏。今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的股价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幅波动:一季度整体下跌,二季度创出历史新高,三季度深度回调。显示出资本市场对爱尔眼科的分歧非常大,由于业绩不及预期,高瓴也从公司前十大股东中消失了。放眼未来,眼科赛道的“钱”景真的不在了吗?


眼科是市场空间、成长性兼具的赛道,无论器械、药还有服务都有巨大的机会,一是渗透率还非常低,二是随着老龄化和人均上网时间延长的因子的催化,治疗需求这几年一直稳步增长。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由此带来的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年龄相关性眼病持续增加,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计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4亿以上。 


同时,青少年的眼健康状况也日趋严重,特别是近视眼的发病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经多达6亿,随着我国居民眼健康知识的逐步普及、眼保健观念不断增强,对眼科医疗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眼科市场规模稳步攀升,2021年有望达到1600亿元。


眼科产业链主上游为眼科医用原材料提供商、机械及电子零部件提供商和生化原料提供商,技术壁垒较高,国产企业突破较难;中游为眼科耗材、眼科设备和眼科药物的生产销售企业,已经有一些国产企业实现规模化销售并上市,例如欧普康视、爱博医疗等,但国外品牌依旧占据中高端市场;下游包括眼科医院、各视光中心及眼镜店,品牌和口碑是下游机构不断获得客源的核心优势。


可以说,从行业趋势来看,决定当前几家眼科服务机构发展速度的,不只是当下的营收规模,还有对于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在创业初期,爱尔眼科就发现我国每年有将近40万人的新增白内障患者,有屈光不正视力问题的人更是超过了4亿。此后,爱尔眼科便瞄准了国内白内障市场,直至今日依旧将“屈光项目、白内障项目、视光项目、眼前段项目、眼后段项目”这五大项目作为自己的最主要诊疗业务。 


有数据统计,未来屈光手术将是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2024年将达到729.9亿元,复合增长率预计为30.3%,其中大部分用到飞秒激光手术,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堪称最精细、最复杂的眼科手术。 不同于其他专科医院,眼科医院对于医疗器械的依赖程度更高,而医生的经验技术依赖程度反而没有那么高。眼科医院收入的大头为治疗近视的屈光手术,需要用到非常精密的设备,“买装备”相当重要。 


因此,眼科医院扩张主要门槛为资金门槛,爱尔眼科借助并购基金获得资金优势进行快速扩张,模式上具备合理性。爱尔眼科成功的分级连锁扩张模式向基层市场下沉及向海外市场扩张不断打开成长天花板。通过LP出资将新院孵化成功后再并购到上市公司,注重投前管理(产业基金孵化)和投后管理(品牌、管理和人才输出)在低成本、低风险的的情况下不断帯来确定性业绩增量。


03


眼科医院对医疗器械的依赖程度高


眼科医疗器械作为全球医疗器械第五大子领域,中国眼科器械市场规模自2013年的95亿 元人民币增长至2018年的265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22.7%,是国内眼科产业链中增速最快的板块。 


眼科疾病种类杂多,所需要的眼科器械也有很多,但进入眼科器械技术和品牌壁垒较高。国外大型眼科器械生产企业通常专注某一两个细分领域进行研制,依靠较高的技术和质量水平在获得市场认可之后垄断相关细分市场,从而产生高额的回报,如德国蔡司在全飞秒手术领域形成垄断,不仅依靠仪器的销售获得高额溢价,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与医院分成手术的收入。 


但目前国内眼科器械基本以进口为主,主要来自美国和德国,主流高端设备厂商有德国蔡司、美国威视、美国Intralase、美国科医人、瑞士Ziemer等。眼科耗材方面,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产品包括角膜接触镜(即隐形眼镜)、人工晶状体、眼科手术用玻璃体填充物、粘弹性体等。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是用于近视和散光治疗的角膜接触镜,其次是用于白内障治疗的人工晶状体。 


德国蔡司VisuMax系


据《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全球角膜接触镜市场70%以上的份额被Ciba Vision(属于Alcon)、Cooper Vision、JNJ Vision和B&L四大公司占据。而用于白内障治疗的人工晶状体方面,Alcon、Abbott和B&L合计拥有超过60% 的全球市场份额。国内人工晶状体生产商主要有苏州六六、珠海艾格、河南宇宙等,都是以生产硬式人工晶体为主,部分厂商也都已经有可折叠人工晶状体获批上市,但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很少。 


此外,依赖影像学检查、激光设备进行手术和治疗的眼科检查设备、验光设备、激光治疗设备、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等,单一设备的平均采购价格在几十万元至百万元之间,额外还有设备安装调试费用、运输费用等一系列相关费用的产生,整体单家医院固定投资总价可超过人民币千万余元,多数市场新入者往往难以一次性完成大量的资本投入。 


以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为例,OCT采用非损伤性、非接触性、应用近红外光对视网膜细微结构进行横截面扫描,能清晰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结构并对视网膜的细微结构进行客观、定量的测量和分析,被眼科医生称为眼科CT。

飞秒激光手术过程 


眼科OCT设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出现,后引入国内,目前在国内三级医院及一些大型民营医院都有应用。但其市场被国外几家大品牌所垄断,包括德国的蔡司、海德堡,日本的托普森、佳能。过去单台OCT设备价格在120~150万元左右,直到09、11年两家本土企业北京仪和仪美科技和深圳斯尔顿科技的OCT设备先后获得CFDA批准上市,原有的价格体系受到冲击,目前整体市场价格下降到100万元/台以下。 


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代眼科线状刀和较为齐全的眼科手术器械问世,为手术类眼科医疗器械乃至中国眼科手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苏州医疗器械总厂开发出中国第一台眼科手术显微镜。90年代初,苏州医疗器械总厂开发出中国第一枚人工晶,为需植入人工晶体但又负担不起昂贵进口费用的患者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提供了可能。21世纪初,中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人眼相差仪,同年中中国第一太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机上市。


尽管中国眼科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起点较低,目前整体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伴随政府政策的倾斜,技术的进步及眼疾患者数量的攀升带来需求的增长,中国眼科医疗器械正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眼科械企及国产设备涌现。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