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巨头争霸:2020肿瘤免疫之战开启

2019年,当属“抗肿瘤药物”一枝独秀,跨国药企,无论研发、市场还是销售部门,抗癌药物的开发都占据着重要位置甚至主导地位

 

前任美国FDA局长Scott Gottlieb博士说道:“免疫疗法等创新科技具有变革医学的潜力,也能让我们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上迎来转折点。”

 

第一股淘金浪潮PD-1/PD-L1之下八大药企争夺战

 

 

上海医疗器械展会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免疫疗法迅速走红,成为继手术、传统放化疗、靶向治疗后肿瘤治疗领域的又一新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中,率先进入人们视野的当属PD-1/PD-L1抗体。2014年到现在,其一路披荆斩棘坐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头把交椅

 

Evaluate Pharma统计,2017年,在全球范围内,有765多项临床试验是关于PD-1/ L1单抗与其它药物联合疗法研究的。

 

各大药企在PD-1/PD-L1抗体适应症获批上的竞争已经愈演愈烈,随着六种PD-1/PD-L1的获批,这一竞争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八大药企、免疫争夺战

近年来,跨国药企产品管线疲软的问题实际上仍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缓解。面对肿瘤免疫治疗这块“蛋糕”,谁都想先分走大头。

 

医疗器械展会无论是默沙东K药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BMS旗下O药纳武单抗(Opdivo)、赛诺菲与再生元研发的Libtayo (Cemiplimab)。

 

还是罗氏T药阿特珠单抗(Tecentriq)、辉瑞默克联合研究B药Bavencio(Avelumab)、阿斯利康I药Imfinzi(Durvalumab)等,都为各家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从细分领域来看:

目前跨国药企中PD-1抗体主要有3个

 

默沙东K药

 

BMS旗下O药

 

赛诺菲与再生元研发的Libtayo 。

 

BMS旗下Opdivo(O药)作为早进入人们视野的PD-1于2014年7月在日本获得批准,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上市的PD-1药物。

 

随后12月,O药又在美国获FDA批准上市,开启了PD-1抗体治疗肿瘤的新时代。

 

BMS也是靠着这位当家花旦弥补了自2001年到2012年这11年战略转型所带来的管线空虚

 

2018年,BMS旗下O药全年收入$67.35亿,同比+36%,占BMS营收的近30%。在2019年销售额为$72.04亿,同比增长7%。

 

EvaluatePharma预测,到2024年, O药将成为全球第4大畅销药物,达$113.23亿。

 

第二款PD-1是默沙东Keytruda(K药),于2014年9月获得FDA批准,用于其他治疗失败的晚期或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

 

上海国际医疗展当时的默沙东正好多个产品惨遭滑铁卢,丙肝药Zepatier不敌吉利德和艾伯维。带状疱疹疫苗Zostavax受到GSK Shingrix巨大冲击,被压制地抬不起头。

 

而默沙东靠着Keytruda“一人”撑起整个肿瘤业务。其2019年以全球药物销售第五名,首次迈入“百亿美元俱乐部”,$110.84亿,同比+54.6%。

 

2024年,K药有望取代Humira,再续“药王”传奇。

 

赛诺菲的起步就相对较晚,2017年,赛诺菲肿瘤药物销售额仅为17亿美元。不过,自2016年赛诺菲开始战略调整,主流业务偏向肿瘤&疫苗领域。

 

而在肿瘤领域,让赛诺菲寄予厚望的是同再生元联合开发的PD-1药物cemiplimab(Libtayo)。

 

2018年9月,FDA批准由赛诺菲的PD-1上市,用于治疗不能通过手术或放疗治愈的转移性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或局部晚期CSCC,赛诺菲依靠它顺利回归肿瘤免疫市场。

 

目前跨国药企中的PD-L1抗体共3个

 

罗氏T药

 

辉瑞默克联合研究B药

 

阿斯利康I药


2016年5月,FDA批准罗氏PD-L1单抗Tecentriq(T药),用于治疗尿道上皮癌,阿特珠单抗是FDA批准的首个PD-L1免疫疗法,延续PD类抗癌单抗的神药传奇。
而近年,罗氏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从2019年财报可以看出,罗氏制药旗下药品中,尤其是PD-L1药物Tecentriq有望成为成为罗氏下一张“王牌”。
罗氏近期临床项目重要进展中:Tecentriq占据近半,足可见罗氏对其倚重!

Bavencioavelumab)俗称B药,是辉瑞默克联合开发的PD-L1抗体药物,20174月获得FDA批准上市,目前已 3 个适应症(2 个一线治疗)。

 

阿斯利康PD-L1抗体药物I药Imfinzi)于2017年5月获得FDA加速批准,治疗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2019年1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

 

2020上海医疗展2019年营收$14.69亿,同比+132%,成为阿斯利康营收第五的重磅药物。

 

Clarivate Analytics统计显示,到2022年,免疫治疗领域的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340亿,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CAR-T疗法率先发难第二股淘金浪潮

 

 

错过肿瘤免疫疗法的第一趟车,诺华、吉利德(通过收购Kite)、新基(通过收购Juno)凭借CAR-T疗法搭上肿瘤免疫疗法的第二波浪潮迎头赶上,稳坐第一梯队

 

CAR-T疗法逐渐成为下一“吸金”聚集地

 

 

诺华、吉利德、新基将上演“三国杀”

2017年,吉利德119亿美元并购Kite Pharma,得到Yescarta,一举进入CAR-T疗法第一梯队。

 

到目前为止,吉利德的CAR-T产品 Yescarta 提供了令人惊讶的商用结果,超出医生的预期,数据更是接近成功的临床研究。

 

Yescarta也成为吉利德核心培养的品种,在2019年取得了72.7%的增长,达到4.56亿美元。

 

Evaluate pharma预测,Yescarta销售额将在2022年达到10亿美元,CAR-T细胞产品领域占比最大

 

重心押注CAR-T疗法,也让吉利德自丙肝下滑后,找到了下一个现金奶牛!

 

2017年8月,诺华CAR-T疗法Kymriah也获批,用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CAR-T疗法领域,诺华于吉利德不相伯仲。

 

CAR-T疗法的突破性,Kymriah和Yescarta在上市之初,就被定义为“重磅炸弹”

 

从诺华CEO要将CAR-T扩展至癌症早期患者,以及吉利德Yescarta获批前夕以119亿美元收购Kite Pharma就可以看出,诺华和吉利德对此也深怀期望

 

上海医博会第三种治疗CAR-T疗法——新基旗下Juno Therapeutics开发的JCAR017目前也在蓄势待发。

 

未来CAR-T市场或将上演“三国杀”!

 

GSK重走肿瘤之路战略调整

 

 

跨国药企要想凭借免疫疗法在每年高达1000亿美元的肿瘤药物市场上分一杯羹,作为后来者,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

 

GSK就是其中的代表。

 

 

战略转移,老将强势回归

2014年,GSK采取专注疫苗业务策略,除了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华疫苗业务(不含流感疫苗)外,还将其肿瘤事业部以160亿美元的价格全部出售给诺华

 

然而,根据近两年的财报,GSK并没有因专注于疫苗产品线获得很多收益,其产品在市场上还被默沙东“打压”颇狠。

 

这个市场的吸金潜力让这位曾经退出肿瘤领域的巨头,强势回归。

 

上海国际医疗展重新规划调整产品线无疑是积极的举措之一。传统肿瘤药市场已经被罗氏诺华“分割”,抢占市场份额艰难,从新兴的免疫疗法入手不失为一步好棋。

 

GSK在2017年4月其新CEO Emma Walmsley上任后,开始了变革。当年7月的财报发布会上宣布:除了继续维持在呼吸、HIV研究领域的地位,还将加大肿瘤研发领域的投入。

 

2017年12月,GSK宣布,其针对BCMA靶点CAR-T新药已经进入临床二期阶段,凭借高达60%的临床缓解率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处在以BCMA为靶点的CAR-T免疫领域最领先位置!

 

有意思的是,两年前GSK将肿瘤产品线卖给诺华,仅仅过了两年,GSK就重新杀回肿瘤领域,并且是从诺华目前最火的CAR-T领域下手,这使得GSK的此次回归颇具看点和戏剧性。

 

 

强化CAR-T疗法,重金砸向TCR-T疗法

 

      
就在2月20日,GSK宣布与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Immatics Biotechnologies GmbH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开发针对多种癌症适应症的新型过继性细胞疗法(TCR-T疗法)

两家公司将在识别,研究和开发下一代T细胞受体(TCR)治疗药物方面进行合作,重点是实体瘤。

 

CAR-T疗法是自体疗法,比如诺华的Kymriah和吉利德的Yescarta。

 

TCR-T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免疫疗法,提取血液中的T细胞并加以改造,在表面加上嵌合抗原受体(CAR)。改造后的T细胞重新注入到患者体内,嵌合抗原受体使这些T细胞能够去识别一些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抗原,攻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可以简单理解为:TCR-T疗法是CAR-T疗法基础上的强化!

 

不过GSK在该领域似乎早有布局,早在2017年9月,GSK宣布与Adaptimmune Therapeutics启动合作,获得了NY-ESO SPEAR T细胞疗法的独家研发和推广权。

 

肿瘤免疫疗法中,早先布局的罗氏、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诺华、吉利德、阿斯利康、赛诺菲、默克等企业已经获得了领先优势,战略要点就是开展尽可能多的临床试验和尽可能多的联合疗法。

 

GSK这些巨头想要后来居上,将自己现有的肿瘤管线与合适的肿瘤免疫产品联用也是一个有效的战略

本文转载至其他网站,并不用于商业途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